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盖博铭)目前,一些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心理诊疗行业又面临消费者认知偏差、专业人才不足、执业标准过低等问题。
调查指出,受访者主要困扰情绪为焦虑。除生理疾病病因与遗传基因外,长期焦虑会引发“外源性抑郁”,出现无望、自我评价过低等负面情绪。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分析,心理问题由生理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心理原因共同作用形成。近年来,一些社会恶性事件或多或少都源于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个体长期处于发展性问题困扰,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在个人层面可能会发酵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导致犯罪,而“心理亚健康”又将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国内一家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何峰介绍,使用心理咨询的受访者多来自于工作强度大的领域,一定程度上证明外部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被选择性忽视。不少受访者认为,只有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才需要心理治疗,而心理辅导是内心软弱的表现。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偏差
2015年,国务院《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要求加强县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实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4万名的目标。
在提高对于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关注的同时,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要求也需要不断加强。现实情况是,我国心理咨询师执业还较为困难。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考试获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但“从业者”全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较少,专业人才不足且人才队伍断层。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缺少起步支持、缺少实际操作机会、执业进阶困难等问题。
另一方面,以目前三级心理咨询师为例,学历要求为心理学专科以上或其他专业本科以上,民办培训学习证明并通过考试即可,且无需在取得执照后接受审查。较之美国国家认可的咨询师,要完成临床及心理咨询相关硕士学位、专业实践时长不少于3000小时、受督导时长不少于100小时等要求尚显不够严格。
心理诊疗市场迫切需要“供给侧改革”。方新认为,相关机构应该进行联动,利用好行业协会和专家队伍,制定统一的执业标准,明确什么是“好”的治疗师。有关部门也应该完善从业资格者培养方案,按照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