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通过公共服务或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援助等服务,旨在加强国民心理建设,提高身心健康素养,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并在地方积极推动试点。
(一)已纳入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体系
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将心理干预作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国家级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要“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方面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时要推动“心理援助”等服务,为进一步协同发展心理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和心理服务网络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按照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牵头发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选择1个设区市展开试点工作,明确试点地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并在经费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保障。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及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在全国56个地区部署第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初步搭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网络。2020年在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新增武汉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就试点组织管理和措施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强部署,并明确了试点地区心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培训要求。2021年试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要求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提出试点地区的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建成率要达到80%以上,所有精神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等。
(三)新冠疫情助推应急心理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与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服务工作相比,2020年暴发新冠疫情后的应急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更健全。从政府层面看,国家1年内先后出台8份文件,明确工作内容、目标群体、疏导方式、人员素质等,保障疫情期间人民群众心理服务相关工作,组织430名专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从业人员驰援湖北,设立667条公立医疗精神卫生机构服务热线,用以缓解群众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从社会组织层面看,心理学会和行业协会通过推动网络咨询、线上讲座、书籍资料等向群众分享心理服务资源,心理服务志愿者在医院、社区和隔离点对群众的心理援助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国心理研究中心